近日,一项调查显示,87.4%的中国消费者更喜欢购买国内品牌的家电,而在18岁到29岁的消费群体中,这一数据高达90.7%。有专家认为:年轻一代对于本土品牌接受度越来越高,是中国本土品牌崛起的重要信号。
“新国货崛起”这个逐渐升温的词汇印证了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质造”的转变。十几年前,提到国产品牌,人们往往想到“价廉质差”,甚至山寨横行,即便“Made in China”风靡全球,很多人仍然迷信外国货。最近几年,这种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,在科技创新上,中国品牌在不少领域已具有领先优势,如高铁、网络通信等高技术领域和移动支付、共享单车等全新业态;而在质量提升上,“新国货”的成就也有目共睹,据统计,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已连续4年保持在90%以上,更多人对新国货信心满满。
新国货的崛起,不仅是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,也是推进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客观需要。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,但“大而不强”的问题仍然存在,电饭煲、马桶盖等小物件的 “海淘热”,说明一些产品的质量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。而另一方面,“中国质造”也有着先天优势,我国目前已有超过200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,品类生态非常完整,而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,为解决制造业技术手段落后、产品运营粗糙等问题提供了新契机,为企业提高良品率、降低能耗带来新方式。
今年的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,要“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”,这是继2017年《政府工作报告》提出“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”之后,再次发出“品质革命”的号召。当品质提升行动摆上日程,我们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,由强调产品数量向强调产品质量转变,由突出要素成本的竞争向突出产品附加值的竞争转变。首先要牵住标准这个“牛鼻子”,夯实计量标准、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,促进内外销的产品“同线同标同质”,让质量硬起来;其次要加大科研投入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严格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,从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好品牌;当然,还要提升创新型技术人才的薪资待遇和晋升机制,让“工匠情怀”遍地发芽。
有分析称,在未来10—20年的时间里,中国年轻人将成为最大的消费群体。在成长阶段,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休闲旅游等提升生活品质的项目上花钱,同时更加注重产品体验,这对商品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。既然消费者有意愿也有能力追求高品质商品,有权利也有资格享受高品质生活,我们有理由相信:越来越多迷信洋品牌的“剁手族”将成为信赖新国货的“品质族”。
(摘编自4月12日《南方日报》,原题为《向“中国质造”迈进》)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4月16日 05 版)